城市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的更迭进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城市更新建设能有效的保护城市生态、城市自然资源及城市人文底蕴,传承历史记忆,讲述城市故事,串联城市的昨天、今天、明天已成为重要的课题。以下bg大游(中国)有限公司官网以重庆嘉陵江滨江步道的设计来探讨在整体规划考虑下如何保护城市在更新建设过程中的自然资源,促进城市步道的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图源:重庆两江新区官方账号)
据重庆政府规划,重庆将打造约长138公里的滨江生态长廊,其中悦来嘉陵江滨江休闲道长约3.7公里。设计团队针对场域步道现有情况在场域原有基础上采取低干扰,微介入的方式整体规划步道的线性节点、接驳空间、通道、休憩等,将设计、建设与运营综合考虑,顺自然之势营造了一个集休闲、亲水、观赏、健身等为一体的自然休闲空间。
着重考虑后期维护成本
在滨江步道中,绿植是打造艺术景观的重要资源,不仅可以展示生态之美,还能优化环境,让游客充分感受大自然。但植物作为生命体来说,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过程中需要人工灌溉、修剪、移植、防病害及施肥等精心的养护,在后期运营成本中占比是比较高的,因此,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中就需要着重考虑后期维护成本的问题,可以规划选择一些生命力强且比较好维护的植物,同时注重最佳的施工时间,确保成活率,采用现场设计,这样可以很好的与周边环境的植被相融合,有效的体现场地的乡土气息,同时又能体现场域的生态之美。在项目案例中可以选择蕨类、苔草、沃柑、碧桃、芒草、蒲苇等植被来解决。
坚持生态设计理念
为了确保自然资源最优、最有效的利用,设计团队不仅在视觉景观的保护上还是在生态修复上都秉持着生态设计的理念,步道的通道尊重自然地演变及发展规律,以自然的能量带动场地的设计。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没有选择推翻重建,而是在尊重原有场域的自然肌理情况下进行微设计,虽然推翻重建在技术上及施工上更为便捷,但对于生态来说,其修复的时间更长,且费用成本也会更高。例如在项目设计中,设计团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生态的竹林景观并进行相应的保护,避免破坏原有的植被,并利用科技技术打造雨水花园,对雨水的径流加以引导与利用,同时对休闲步道的规划设计力求尽善尽美,坚持不触碰生态红线,这样最大化的保护了滨江区域的自然一级水源。另外,设计团队还对滨江沿江区域有安全隐患及生态遭到破坏的地方进行生态修复,不仅在整体上营造了滨江竹林曼妙身姿的观光游景观带,还让场域特有的自然生态美感全然的呈现在游客眼前。
(图源:重庆两江新区官方账号)
唤醒场域记忆
设计团队在考虑滨江步道线性游览需求的基础上在沿线规划设计了多个草庐服务驿站。驿站具有游览、商业、餐饮临时停车等综合服务功能,在建筑形式上采用了夯土形式建立景观合院建筑群,以半开敞式建筑和景观阻拦墙及连廊等方式组成多样性的室外与室内空间,在视觉设计上有丰富的层次,重点突出质朴的场域特质,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同时提取原场域具有的梯田设计元素,在整体上表达原有场域的田园景观风情,让场域记忆得以延续;而滨江沿线景观多采用原有材质与形态进行缝合式的修补,如利用原有场地坡度将原有梯田融入,形成梯次分明,高低有差的油菜花田,结合修复的农耕工具如茅草屋、马槽及设计的休憩亭等景观物,最大化的还原原有场域的乡情乡味,唤醒场域记忆。另外,在一些基础服务设施如路灯、护栏及步道路面等都采用原有保留的竹林元素进行创新包装及设计来与周边环境融合,即生态又美观。
总结:
重庆嘉陵江滨江游步道的设计与建设采用的微介入方式在整体与细节上均做到统一,坚持了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同时还原了场域的本真,将城市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将水、山、林、人文的故事用最自然的方式讲述,展现场域人文特色,对城市步道与滨江景观的设计与保护开发及城市的更新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及启示,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的健康发展。(以上由BG大游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