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上海黄浦江东岸绿道
上海黄浦江东岸绿道位于北部杨浦大桥至南部徐浦大桥段,该段的工业厂区比较多。因此,项目的规划设计面临着产业转升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及公共空间的平衡和防汛体系的建立等问题。因此,在设计中,设计师设计了三道慢行系统。
(图源://www.bilibili.com/video/BV1nP411f77z/)
包括骑行道、跑步道和滨河游步道。这些步道将黄浦江沿线不同区段的滨河景观空间进行了串联了,形成通达的游览路线。并且通过天桥、高架步道等形式与外围城市环境融合,有效提高了黄浦江东岸绿道的可达性。此外,在空间的规划设计上,设计师设计了高密度的公共空间。东岸绿道设计按照“主要节点服务半径1千米、小型活动空间服务半径 500米”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沿江设计不同功能和形态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不同时间段的多同需求。而且还沿江规划设计了22个服务半径为1公里的驿站,满足游客饮水、充电、休憩等需求。
为了打造特色,设计者结合黄浦江东岸绿道的现场实际环境,保留了工业文化特色景观,对场地内的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遗存及废弃物进行了保留和景观设计提升,将景观空间打造成为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公共空间。如废弃船厂,经过重新布局模式的设计改造,建设成为上海工业艺术地表性建筑。对遗留的高桩码头进行设计,打造成为可供游客观影、休憩的活动空间。对起重机配件等做了保留,体现出地域浓厚的工业氛围。
滨海绿道的设计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其生态防汛体系的建立。设计者在设计防汛体系时,将地形要素与城市防洪和竖向设计相结合考虑,将第一级的防汛墙隐藏设计在高桩码头的场地地坪中。二级防汛墙则后撤20-30米,与缓坡相融。这样保证了游客观江的通透性。在一级和二级防汛墙之间设计了缓坡草地来减轻雨水对河岸的冲击。为了确保观光的视线,设计者结合了竖向高差设计,并在植物规划上采用了分层种植的方式。
案例借鉴:
上海黄浦江东岸绿道设计根据场地的环境和资源,围绕不同特色主题段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一方面,东岸绿道结合地形现状设计的滨河步道将不同区段的景观节点进行串联。另一方面,设计者结合周边居民对户外活动空间的不同需求规划设计了不同的滨水空间,如林下广场、露天剧场等,满足游客不同的空间需求。此外,设计者充分尊重场域的历史肌理,充分保留了东岸绿道的工业发展历史文化,对其发展产物进行保留及景观设计提升,打造特色,形成有历史文化的滨江空间。
案例2:河北迁安三里河绿道
项目位于河北迁安市,河道长为13.4公里。随着场域周边的工业发展,出现了许多生态问题。因此,设计者面对的规划设计难题不仅有如何恢复生态,还有解决好洪涝问题及如何保护和利用场地内的工业和文化遗产等问题。在经过详细的调研及分析后,着手解决三里河的洪涝、水质等生态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规划设计城市生态绿色通道,其规划设计重点突出了迁安的纸文化内容,并将这一地方特色融入到整个景观设计中。首先,设计者利用生态设计手法来打造特色的水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场地与周边环境的高差问题,将整条河道,在不同特色区段主题设计一系列大小、形态不一的下洼式湿地泡,通过水弹性技术的模块,以仿自然形态河道与湿地链结合的做法来解决三里河夏季缺水断流的情况,提高河道的生态稳定性。同时,对于地标性的涌泉广场景观,设计了石头滩层层跌落的视觉效果,让人与水体亲切的接触。利用场域内乔木设计多个生态树岛,并结合植物的搭配,进一步提高生态的修复功能。
(图源:商立超摄)
在文化上,设计者抓住迁安剪纸艺术文化来设计景观,打造“折起记忆”主题的景观节点,充分展现迁安当地的剪纸文化艺术。另外,场地内的景观塔、桥和亲水平台等均采用折纸的设计形式,与主题匹配。另外在蟹园广场设计的景观达到了统一。
案例借鉴:
在三里河绿道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利用了水弹性技术和仿生生态修复技术,达到了保护自然的目的。同时还有效的解决了场地的洪涝问题。并且设计中保留了原有基址上的柳树、槐树等长势良好的高大乔木,并搭配其他植物种植,打造了良好的生态廊道。设计中贯彻的弹性理念的河道治理策略,将若干个生态浮岛取代了大面积的硬质水渠,最大程度地模拟了自然生态环境,成为群众受欢迎的使用空间。(以上由BG大游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