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旅游休闲街区规划设计发展
国外关于旅游休闲街区的研究是从街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始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有关街区旅游与休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提出了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规划和旅游发展应注重街区文化以及街区与人的关系。旅游街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大多围绕着保护与开发进行讨论,特别是一些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更是如此,另外也会考虑文化、政治环境及人的关系。Childs在对商业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研究中提出要在街区创造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Wood认为历史文化城市空间的建设应由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主导;Saleh认为历史街区的发展要保护好街区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元素,形成城市的身份和集体记忆;Teng等从空间群、空间结构、空间质量和空间活力四要素出发,确定江南地区历史街区保护的重点,提出了合理的场所规划设计与建设策略;Liang等从人类行为活动中分析了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旅游街区规划设计中应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2、国内旅游休闲街区规划设计研究进展
2021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的行业标准,正式对旅游休闲街区进行了定义。我国街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始终贯穿于街区的研究过程。无论是新建街区还是历史街区,在规划设计与建设时都要充分考虑其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地方文化,因此,“保护”与“更新”一直伴随街区的发展。早在1993年,王紫雯就从“城市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提出杭州市北山路街区的改造设计要合理利用与保护城市固有的文化与景观等资源;杨宏烈在对荆州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中也提出城市街区的规划设计要多从“历史”“文化”“名”这几个方面考虑。1996年,叶如棠、杨永康等人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分别发表讲话,指出要从街区风貌、历史遗迹、古建筑等方面对街区进行保护工作。此后,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一直是街区规划设计的重点,但研究的范围在逐渐扩大。金光熙、韩玉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加入了街区产业的规划;赵红梅和呼丽娟对历史街区与周边现代建筑风格不协调的问题提出规划设计改进策略;张学荣和张学则提出通过规划建设功能小街、功能夜市、繁荣文化市场等方式提高街区人气;宋晓龙和黄艳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的概念;贺静等提出了新旧街区互动式整体规划开发的新模式。近年来,随着观念的改变,对街区环境、街区建设是否绿色、环保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孙娟对城市街区规划中减碳技术的应用做了研究;倪剑波等通过对国外街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从减少街区道路交通排放、调控街区空间形态要素、提升绿色空间净滞效能、降低街区污染暴露风险等方面总结了街区规划设计应对策略;熊鹰等将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优化后的历史街区绿地微气候对热环境效应的调节程度。
以上bg大游(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可以看出,国内外学界关于街区的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从规划管理者的角度探究街区的规划建设、街区业态、街区品牌的打造,以及如何利用街区的文化因素、游客的情感来发展街区旅游,对街区文旅消费升级的研究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侧重于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综合开发和利用,如街区历史建筑、文化特色等方面,对旅游休闲街区游客沉浸式体验的研究较少。(以上由BG大游旅游规划设计编辑整理,请勿转载)